楼主
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理念和三个原则
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,人们采用的教育方法大体相近,但是教育效果却迥然不同。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其原因十有八九出在人们的教育理念的差异上。大家采用的教育方法虽然大同小异,但是,由于人们的教育理念不同,必然导致教育目标、教育要求和教育形式的不同,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的不同,对待孩子优缺点的态度不同,因而孩子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,其教育效果自然也就不同。陶行知先生说:“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,才是真正的教育。”我觉得,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我们搞好家庭教育的最基本的理念。这是因为,只有在孩子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系统的基础上,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和忠告才能在孩子身上产生应有的作用。所以,“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”是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最重要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。就我所知,现在许多家长关心的是:父母应该怎样辅导孩子学习功课,才能帮助他学出好成绩?这些家长在读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时,一门心思都在辅导孩子的功课上。而我们却只着眼于解决孩子“爱学习”和“会学习”的问题,试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、传授学习方法、激发学习兴趣、培养良好习惯,启迪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,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,并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。至于如何学好课本知识,那不是家庭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,应属学校教育的范畴。这也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能到加州理工读学士、到哈佛读博士的秘诀。
人的自我意识都是从“我是谁?”“这(那)是我的。”“我在做什么?”这些简单的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,进而认识家庭、认识生活、认识社会、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。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:人对自身具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自我意识。动物虽能意识到自己领地的范围、呵护自己的幼仔,但它们无论如何也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,甚至从镜子中都认不出自己。在社会生活中,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我认知体系。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生活、认识学习、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,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。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: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,是在对生活和学习的内心体验中形成的,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,尤其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形成的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应该用正确的行为和方法强化孩子的内心体验,就像孵化小鸡那样,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,以促进其内在的心理变化。
为了帮助孩子确立较为完善的自我认知系统,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,进而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上述教育理念,我们主要坚持了立德、立言、立身。在家庭教育中,这“三立”体现为以下三条原则:
第一,以身作则,做孩子的榜样。此为立德,或者说家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以身立德。儿童都有很强的模仿能力,父母就是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。在同父母接触交往的过程中,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内心体验能力。你对他信守诺言,他也会对你信守诺言;你对他耍“小聪明”,他也会对你耍“小聪明”。可见,幼儿的心田就像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,父母播撒什么种子,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。父母对生活和工作的认知态度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认知态度。所以,你想让孩子品德好,自己首先得品德好;你想让孩子智能高,自己首先得勤思考;你想让孩子习惯好,自己首先得习惯好;你想让孩子精力集中兴趣浓,自己首先得工作认真兴致高。就我们家而言,妈妈在以身作则上做得更好些,我也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尽量去做好些。当然,孩子内心深处的这种自省,不是父母的一言一行、一时一事就可以唤醒的。因此,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,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,应始终坚持“以身作则”的原则,这对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。
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。记得那还是儿子上小学的时候,有一天我打算给家里的盆栽葡萄喷洒“叶面宝”,可是,却不知道在100毫升水中该滴入几滴“叶面宝”。我找了一只标有100毫升刻度的瓶子,慢慢打开水龙头,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入瓶子里,一边滴一边记数,想知道100毫升水究竟有多少滴。
正当我忙着数数时,儿子轻轻地走了过来,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,冷不丁儿问了一句:“爸,你是不是怕水表走字,想少交水钱呀?”我心里一惊,立即想道:“坏菜了,要是给孩子造成一个好占小便宜的坏印象,那可就糟糕了!”我面无表情地回了他一句:“一会儿咱俩一起做,你就知道了。”
瓶中的水终于滴满了100毫升。我让儿子把“叶面宝”的说明书拿过来,读一下它与水的配比,然后告诉他盛着100毫升水的小瓶里有多少颗水滴,让他按照说明书的配比要求配成喷洒液。当他配好喷洒液后,我们一起来到阳台上养盆栽葡萄的地方,一块儿动手往葡萄叶上喷洒肥料。
我边干活儿边问儿子:“现在你知道爸爸要干什么了吧?”
孩子笑眯眯地说:“我知道了,你不是想少交水钱,而是想知道配制喷洒液的比例。”
这件事情虽很小,可却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办事一定要认真的好印象。而如果我做的是件贪图小便宜的事情,那么,孩子又会从我身上学到什么呢?回想起来,还真有点儿后怕的感觉。因此,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看轻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,孩子明天的行为也许就是你今天行为的翻版。
美国18世纪的伟大教育家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发人深思。在富兰克林成名之前,他只是印刷厂的一名小学徒。小学徒也有大梦想。通过细致地观察和体验,他总结了日常生活美德的13条准则,即沉着、沉默、条理、果断、活动、坦诚、勤俭、温和、公正、清洁、平静、纯洁、谦虚。他想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,锻炼自己的品质。他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每个星期他都挑选其中的一个准则来锻炼自己,并逐渐使之成为自己的习惯。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了几年,终于改变了自己,成了一名杰出的教育家。富兰克林的故事告诉我们:只有能够教育好自己的人,才能成为教育别人的人。因此,你要想改变孩子,首先得改变自己。推而广之,我们完全可以列出一些用于自我锻炼的生活准则,诸如沉着、沉默、团结、热情、勤勉、谦和、诚信、果敢、计划、节俭等美德。父母若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的美德,何愁孩子不能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美德呢?
口头上说说按照上述准则去做并不难,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准则就不那么容易了。就说生活美德的头两条“沉着”和“沉默”吧,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,当孩子在学校招惹是非时,能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沉着镇定呢?又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沉默不语呢?劈头盖脸地训斥自然是少不了的,如果能够做到不马上跳起来打孩子就不错了。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。看来任何美德的养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正人先正己。当你为孩子的缺点生气时,当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时,你最先检点的恰恰不该是孩子,而应当是你自己。你若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按照这些准则磨练自己,学着富兰克林的样子,一周一个准则地做,一个月、二个月、半年、一年,始终坚持不渝,为使自己成为一个贤能德劭的人而努力。那么,孩子就一定能从你的一言一行中体味到做人的标准,并且多“近朱”而少“近墨”,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教养、有知识的好孩子。你改变了自己,也就改变了孩子。(待续)
1楼
教育理念很重要 啊!我也同意你的看法!
顶!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顶!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共有回复1篇 1